365平台靠谱吗_365网站打不开了_365提款失败怎么办方案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2022年11月2日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
(2022—2024年)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为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市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批示和对安徽作出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市数字经济,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提供新的强大动能。
二、发展目标
——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全覆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着成效,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上云用数等重点领域发展水平力争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有力助推农业现代化。通过强化数字技术引领,促进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构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普惠多元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数字产业化水平显着提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大幅提高。积极打造淮南市软件产业园,与大数据产业基地“双园”驱动,联动智慧谷、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中心等创新载体,集聚数字产业规模化发展能力显着提升,争创省级软件名园。新型显示、5G、电子元器件等大数据产业竞争力省内领先,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加速培育。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省先进水平。
——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力争5G网络覆盖能力进入全省前列。城市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到80%以上,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19个。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
——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新突破。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更好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城市大脑”项目全面建成并持续迭代完善, 数据资源全面汇聚,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为全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创新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场景。完善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促进数字政府建设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创新数据管理机制,深化数据高效共享,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推动数字技术在数据汇聚、流通、交易中的应用,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
三、重点任务
(一)数字科创行动。
1.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推动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安徽图联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提升安徽省煤矿安全大数据分析与预警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创新能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创新生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基础算法、计算模型、计算体系结构等计算基础理论研究,并依托企业转化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级计算产品。依托安徽技术大市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高校在我市建立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参与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3.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进八公山区山王镇等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到2024年,全市建设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数字农业工厂1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累计6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林业局)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网上“农交会”“苗交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生鲜电商、林特产品等新产业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建立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化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吸引优秀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化服务商入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中小型企业等加入农业产业互联网。打造种业、生猪、稻米、水产、蔬菜、水果、中药材、奶制品等8个农业细分行业产业互联网。(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供销社、市林业局)
4.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电子、机械、汽车、船舶、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领域,支持企业加快生产线全线、系统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实现减人节能、提质增效。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75项,培育技术改造示范线 5条以上,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00台以上,培育建设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0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以上、绿色设计产品3个以上。通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推动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3.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增长10%以上,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5%,制造业利润率提升到6%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5.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发展壮大农村电商,引入和培育农村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 8家以上,培育年网络销售额超1亿元的电商强镇2个、年网络销售额超1亿元的县域电商特色产业园区(街)2个。到2024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42亿元,其中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0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壮大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海外仓领军企业和优秀产业园区,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将数字创意产业列入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店和智慧餐厅,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加快线上转型,推广无接触式交易、中央厨房+线下配送等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参加商务部“双品网购节”,积极参与安徽省网商大会、好网货大赛等活动,办好淮南市直播大赛等电商产销对接活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有序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智慧旅游等,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局)
(三)工业互联网建设行动
6.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引进1家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承接平台功能下沉我市,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高效匹配成果需求,搭建供需对接。建设2家以上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区域内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实现“规模化”数字化转型。立足我市产业特色,甄选行业头部企业,着眼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发展需求,在煤电化气全产业链、煤系固废物、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培育建设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有条件企业整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售后全环节信息化应用,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5家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平台。鼓励我市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面向智慧矿山、智能设备运维、区域安防等领域打造和推广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每年培育5个优秀工业APP,遴选2个优秀工业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实施“淮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全面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每年实现40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积极组织参加“皖企登云你我他”沙龙、工业数字孪生大赛、工业机器人大赛、工业大数据大赛、装备产品产需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安徽省分中心,开展运行监测、产业分析等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综合数据增值服务。(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7.基于工业互联网开展模式创新。贯彻推广省工业互联网创新“12模式”,广泛引导我市企业加快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制造业迈向万物互联、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智能主导的新阶段。依托“羚羊”等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打造淮南市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体系,科研供需直接对接,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每年开展线上、线下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以上,形成交易额 7亿元以上,实现产学研资源更广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配置。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建设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载体。每年分行业、分领域、分批次申报1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鼓励技术产品服务商“揭榜挂帅”,以精准的需求侧场景,吸引供给能力集聚,形成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合作对接。(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体育局)
8.推动煤电产业“5G+工业互联网”改造。加快煤炭、电力企业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综合利用5G、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煤矿井下远程设备操控、生产现场可视化监测、设备故障自诊断预警;电力设备信息可视化、无人智能巡检等多个场景开展5G+智能化应用,实现煤电产业各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和智能化创新突破。培育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推广的1个国家级、5个省级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四)数字产业能级提升行动。
9.强化产业基础。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工业软件、产业技术基础,聚焦、挖掘我市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企业、产品和技术,每年滚动实施工业强基项目5项。加快发展自主可控三维工艺设计仿真、工业设备在线监测、机器声纹诊断、智能语义理解、智能语音识别、智能语音合成、智能传感器等软硬件,培育省级“工业软件应用示范企业”5户。按照“三首”产品研制需求清单,引导企业对标研制,每年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5个、首批次新材料5个、首版次软件10个左右。(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10.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围绕新型显示、5G、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部署等环节的统筹衔接,加快形成产业链联动机制。积极引进高端显示、终端制造企业,推进智慧显示产业向智慧终端产业发展,以智慧显示终端整机制造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链条式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围绕大数据相关应用,加快布局5G通讯相关的新型智慧显示移动终端及通信设备产品。到2024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总量力争突破150亿元,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达到2家以上,过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1.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进一批中国软件百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等知名企业。按照“双创团队—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路径,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式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软件企业。落实“一市一园”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淮南大数据产业园和软件产业园建设,依托大数据产业园,大力招引软件开发和数据应用领域龙头企业,以做大行业应用软件为基础,以增强数据资源竞争力为核心,以建设区域性数字资产交易中心为特色,以打造数据应用生态高地为方向,逐步把软件开发和数据应用产业打造成具有淮南特色的名片产业。到2024年,培育认定100家以上大数据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局)
12.扎实推进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双招双引”为牵引,不断强化重大项目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平台培育。立足淮南煤电资源和数据存算及算力优势,深入挖掘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数字赋能淮南“大数据+大煤大电”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淮南市能源数据中心及数字经济万创园、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续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淮南软件信息与制造产业园、淮南市北斗时空信息大数据应用项目、白山云盾服务全球中心项目等新建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实现效益。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将高校创新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本地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需求与大数据产业招商引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淮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多个数据融合应用服务平台,高质量推进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预计到2024年,淮南大数据基地向更高水平迈进。稳步推进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与数字安徽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开展政务数据授权运营、数据流通等业务合作,加快推进资源整合。(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高新区,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13.建设泛在高速网络体系。推进城镇地区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打造智能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实现城市、乡镇及重点行政村千兆光纤网络普遍覆盖,具备覆盖75万户家庭的能力,10G—PON及以上端口超过2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超过20万户。(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推进宽带网络IPv6升级,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与社会化云平台IPv6改造,推广全面支持IPv6的移动和固定终端。(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数据资源局)加快政务外网升级,加快推进非涉密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14.优化5G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和应用推广,累计建成5G基站数超5000个,力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19个,在重点产业园区、创新载体、高校、公园景点等重大项目上打造一批网络样板工程。推动5G选址、用电、免费开放公共资源等相关支持政策落地,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覆盖。(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5.部署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加快淮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战新基地内数据中心建设,确保新建数据中心PUE值小于1.3。推进中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二期、云谷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淮南市能源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计算资源向社会开放。统筹推进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规划布局。(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6.提升安全保障服务水平。联动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全市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完善安全监测、预警、处置、评估体系。建立威胁信息的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强化企业自身防护,推动2家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督促企业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六)数字政府引领发展行动。
17.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动淮南市“城市大脑”持续迭代升级,完善数据中台、智慧中台、应用平台能力,与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全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推动同综治、城管、住建、应急、市长热线等平台的深度融合,利用城市大脑的数据共享、体征诊断、智能分析、事件管理等能力,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晰、协调有序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体系,使城市治理水平更加精细,城市公共服务更加高效。(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城管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
18.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丰富“皖事通办”应用场景,瞄准群众高频需求和企业共性需求,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持续完善“城市大脑”惠企通平台,推动各部门、各县区涉企政策全面接入,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涉企服务在线办理。推深做实政务服务地图,每年推出一批多跨场景应用,让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营商办)
19.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强化数据资源汇聚,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生产、沉淀、治理一体化。加快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行业数据归集共享、融合应用创新。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标准规范。(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淮南市中心支行、淮南银保监分局)探索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在依法合规、安全可控前提下,开展以覆盖成本为原则的政务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化管理,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流通。构建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探索数据确权、评估、定价、交易、安全等机制。探索数据入股、质押融资,推进数据要素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家综合试点申报和省大数据交易服务机构设立。加快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围绕金融大数据、健康大数据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高新区,配合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发挥市“数字淮南”建设领导小组数字经济专项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顶格推进重点工作,顶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务实推进行动方案的贯彻实施。落实省数字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四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数字经济重点工作的评价。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健全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有关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统筹利用各级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数字经济项目建设。按照市场的逻辑,利用资本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壮大。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上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
(三)大力开展“双招双引”。
建立行业重点招商企业库和项目库,清单化引进数字经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高质量建设淮南市大数据和软件产业园,培育产业群体,壮大特色集群,针对产业链中的短缺环节和薄弱环节持续补链、强链,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壮大。积极吸引国内知名数字经济研究机构、优秀服务商来淮落地、合作,引入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建立委托招商机制,发挥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行业商协会、研究机构等作用,开展委托招商工作。(责任单位:市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办公室,配合单位:六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四)全面提升数字素养。
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数字经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我市企业积极与在淮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研发和项目建设。推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每年组织开展面向1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业互联网素质提升培训。(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五)全面开放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共建,充分发挥我市在数据存储和计算、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显示及数据交易服务等方面的显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集成电路芯火双创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协同推进市场化、开放型展会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1024”开发者节影响力及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加强我市与长三角区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供需对接,积极招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落地淮南。(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局)